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科技赋能助农增收

2023-09-0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万人,从事农牧业人口3.5万人,基本草牧场、牲畜、水浇地人均拥有量居全市首位。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充分发挥农牧业科技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引进高层次农牧业专家、选聘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组建科技服务队、培育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加快农牧业基地建设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措施,切实提升了服务“三农三牧”水平和质量。截至2022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16年居全市首位。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一、打好“组合拳”,解码农业“芯片”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农牧业技术推广运用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饲料玉米智慧化品种选育、种植化管理、水肥预测、病虫害监测、产业化预测等方面的作用,依托搭建的饲料玉米全产业链高效管理系统,实现种植、管理的智能化,指导农户完成全生育期的耕、种、管、收、贮藏、加工。二是深入一线调研用户需求,了解大田、温室、牧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产管理现状、农牧民具体需求等,结合本地智慧农牧业建设现状,定制开发大田种植管理系统、智能温室管理系统、家庭牧场管理系统、智慧农机管理系统、农情一体化监测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是全面提升鄂托克前旗大田种植、设施农业、家庭牧场示范基地智能化监测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大田种植示范基地22个、智能温室示范基地1个、家庭牧场示范基地85处。四是为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和服务,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01.jpg

图 1 智慧大田示范基地

二、找准“关键点”,开展科技攻关

以算法提升农业预警预测能力。研发上线数字农业综合决策分析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全面宏观管理农业资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天气、虫情预警及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测,引领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实现主要农作物分布识别,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测绘鄂托克前旗玉米、辣椒、苜蓿等主要农作物地块分布和面积。二是实现天气监测和预警预报,结合国家气象站数据、雷达卫星的实时数据及地方气象站数据资源,模拟未来15天及24小时的气象变化情况,预测预警气象风险发生。三是实现农业灾害预警,基于农业气象灾害基础数据资源底座,开展农业灾害与玉米生产数据的关联分析,定期发布灾情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结合玉米生育期数据信息,建立玉米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化植保防御体系,实现玉米病虫害预警。四是实现玉米产量预测,智能监测每个农户的本季种植情况,运用数字化手段模拟玉米全生育期生长曲线,不断改进优化分析算法,提供精细化的玉米种植辅助决策方案,给出科学的水、肥、药管理方案、农事操作建议和产量预测数据,指导农户实现玉米科学化的耕、种、管、收。

02.jpg

图 2 鄂托克前旗数字农业综合决策分析系统

三、下好“先手棋”,夯实人才队伍

立足工作实际,组建数字乡村产业创新人才团队。针对农牧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要素,构建“合作+聘用、基地+孵化、选拔+培养、激励+管理”的“4+”运营模式,把准引才方向,发挥市“十百千万”人才计划以及“马兰英才”政策作用,积极探索与第三方合作,精心筛选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靶向招引信息技术、现代农牧产业等关键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2020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与鄂托克前旗联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合作,每年组织百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深入500余农牧户开展数字农技推广、农牧户实地调研,跟踪采集500亩玉米的生育期生长记录数据。为当地农牧户开展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会5场和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会4场,共计三百余人参与,涵盖4乡镇33村。

四、有关典型经验

(一)深化“高校+政府”人才培育。与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组建“数字乡村人才工作站”,引进吸纳现代农牧产业人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提升智慧农业技术服务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二)推进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研发上线数字农业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实现种植作物长势和品质的三维实时监测、评估和管控。依托“i前旗”APP,开发数字乡村专栏,实现农业种植“全程化、保姆式”技术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