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辽宁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网红经济“五大功能”为数字乡村注入新动能

2023-09-05    来源:辽宁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抢抓东北全面振兴重要机遇期,将8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老城区整体打包,盘活旧资产与打造新动能有机结合,把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楼宇等转化为项目载体和发展资本,全力打造全要素、全产业链专业网红经济城,实现主播培育、供应链集聚、流量整合、直播销售、商品发货五大功能,为数字乡村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主播培育”提高农民现代化意识,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老边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对新思维、新眼光、新追求、新业态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活力,实现人人当主播、全民可带货,农村新零售电商“遍地开花”,跨入“全民直播”时代。开展全民电商公益课堂培训,助力企业从传统模式向“直播+养殖场”“直播+工厂”“直播+店铺”“直播+传统文化”等新模式转型,扶持一批生产经营群体,推动实现3天销售20多万枚鹅蛋、5天销售6万余斤果蔬,网纹瓜、草莓、樱桃、富硒鹅蛋等当地农特产品供不应求。

二、“供应链集聚”搭建农产品新销售渠道,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相继成立产品选品园、全品类供应链选品中心、直播基地等。各企业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开辟线上新销售渠道,提升企业销售额。老边区全产业链、全要素的生产和销售集聚,网红“前店”在收获枢纽经济效益的同时,助推工业的“后厂”振兴。目前,老边区正加紧推进多层厂房工业地产业态,聚集中小微企业,积极推动食品、小电子、服装、洗化等消费品领域企业发展。

三、“流量整合”全面开启“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文旅模式,带动乡村旅游消费热潮

老边区将各种流量整合,做大做强5G全域通乡村旅游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围绕老边网红小镇、东岗子葵花民宿小镇、野草河湿地公园、江南花灯小镇、网红打卡“彩虹路”、大旱河“十里桃花溪”等,打造营口东部乡村振兴旅游带,发展“赏花经济”,以“水幕光影音乐节”“烟火夜游节”“趣露营·草地乐活节”等文艺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启时尚“新玩法”,带动乡村旅游增长。建设小边村网纹瓜生产基地、东大平村优质水果基地、双井子村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前石蔬菜基地、路南镇前塘村碱地柿子直播基地等,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绿色采摘等乡村特色产业,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采取订单农业、精品配送的方式,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农副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直播销售”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红利的持续释放

在老边区,直播已成为农民致富“新农活”,使农民真正共享数字经济红利。例如,2万多斤萝卜由主播直播半小时全部售空;化肥、蟹田大米、网纹瓜等农产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销售,本村和周边村民的400万斤网纹瓜、25万斤大米瞬间销售一空;3小时销售“营国双”大米2万余斤,成交额6万余元,75万斤“致富米”“希望米”帮助村集体增收30万元、村民增收60万元;“直播带货”成为帮农助农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五、“商品发货”带动农村创业创新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驶入网红经济发展快车道

老边网红小镇围绕商品发货所形成的价格洼地,构建起企业生产销售的低成本优势,推动了生产向渠道的靠拢和集中。搭建“民企直通车”APP,通过线上对接、线下协调的互动式服务模式提升政企互动效率,依托现有大数据开放共享交换,畅通信息渠道,切实帮助民营企业纾解困难,形成“互联网+民营经济”的“近采近销”生态体系。从床品到定制服装、从锅具到硅藻制品、从食品饮品到汽保设备等多个领域,整合现有的60余家规下企业,集中家装、卫浴等小作坊、加工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六、有关典型经验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建强一套班子,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区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老边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二)全面统筹推进,狠抓落实之效。成立老边区网红经济中心,统筹推进网红经济工作。出台《老边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鼓励农村建房,发展中小微企业相关政策(草案)的决议》,鼓励和支持农户利用自有宅基地自建房兴办工厂作坊,发展农旅、民宿、康养、电商等,也可采用租赁方式租用农村现有宅基地建设项目用房,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

(三)打造网红经济,彰显老边特色。老边区在东北率先成立了集孵化网红、包装网红、电商产业为一体的“网红小镇”经济体,通过吸纳、引进各类网红资源进驻,让集聚效应释放磁吸效应,从而实现再集聚的裂变,构建起全国最大微网红矩阵。网红经济为原有的实体经济拓宽了发展空间,流量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