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黑龙江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星空地网”信息系统助力黑土地保护

2023-09-07    来源:黑龙江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耕地面积427万亩,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核心地带、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玉米优势区,被誉为“黑土粮仓”。为科学保护利用黑土资源,依安县与中国科学院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专项合作,通过推广应用“星空地网”全域监测系统,实现了土地大数据的有效管控应用,为黑龙江绿色作物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样板。

一、坚持数字赋能,探索黑土地保护“新路径”

(一)抢抓机遇,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区。依托中国科学院数字农业与黑土地保护项目,依安县打造10万亩核心示范区,先后有40余名中科院专家开展实验研究,集成保护性耕作、种养循环、土壤健康、智慧管控等多项核心技术,建成“星空地网”全域定制立体监测系统,为黑土地保护植入数字能量,实现了黑土地保护一张图、规模种植一张图、农作物长势监测一张图等关键数字化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支撑作用。

(二)科技助农,构建一体化监测系统。构建星、空、地基多层次的农情监测体系,借助空间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卫星遥感、低空遥测、地面监测等数据,全面提升试验区星、空、地协同观测水平与多源数据感知能力。其中,星基利用中、高分辨率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反演陆地表面植被、水体、大气等特征参数;空基支持无人机多机型任务的指挥与测控,进行作物长势、病虫害监测;地基搭建多类别数据实时传输、数字图像自动处理、存储和分析为特色的智能化观测系统,安装地面观测站22台,开展植被监测、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土壤监测。

01.jpg

图 1 星、空、地全域监测系统卫星图

(三)质量兴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依托立卡种植户管理系统、单品连片种植区管理系统,通过遥感监测、远程智能控制,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灾害评估模型,为30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同时,深化与中科院、北安农垦、东北农大等智库合作,开发可视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利用数字技术、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二、强化数据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发展“新引擎”

(一)提升观测质效,实现农副产品溯源。结合县域低温气候特点,借助高效太阳能技术、集成化设计,制作了兼容多种传感器的全自动生态定位观测站,具有长时可靠运行、无人值守、轻量化设计、便捷安装等特点,进一步提升了气象、土壤、植被参数等数据的观测采集精度。同时,整合四家涉农企业独立数据信息系统,搭建共有数据应用、资源共享平台,并利用Lora、4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实时收集观测数据,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监管链条,打造了一批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

(二)精准测绘数据,打造全域定制系统。利用多光谱多旋翼无人机和自主研发的ZY200轻型复合翼无人机,完成依安县太东乡10万亩黑土地示范区1:500正射影航拍,并应用以近地全光谱成像相机为核心的黑土地数据遥测系统、“高光谱+多光谱+红外”一体模块化组合、多平台多型无人机任务规划与区域组网管控技术等,精准测定黑土地有机质、水分、盐碱化、沙漠化、作物氮磷钾等肥力和作物病虫害等成分,遥感本底数据达到了厘米级,为依安县创建“分区施策、依村定策、一地一策”黑土地粮仓全域定制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02.jpg

图 2 ZY200轻型复合翼无人机航拍

(三)建强科技支撑,全面加快数字农业发展。依安县以数据精准采集、远程智能控制、模型精准应用、质量管理溯源等方式,全面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包括:利用遥感技术,持续对绿色作物种植区实施效果跟踪监测;远程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等地块,同步开展远程指挥机器人除草示范;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灾害评估模型,提供及时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降低种植风险,为产量预估、价格预测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三、助力数字乡村,提升农业生产“新效能”

(一)以智能化管控,确保种植质量。整合优化依安县数字农机监管服务平台,为416台农机具安装自动导航装置、北斗监管系统和传感器等设备,管理者可通过手机、电脑监控农机作业过程。同时,平台能够精准统计作业面积、核实作业质量,并查看农机作业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复作业、遗漏作业等情况,真正实现了农机作业的有效管理。

(二)以实时化监控,了解作业情况。搭建农机监测管理系统,可通过监测设备采集农机作业过程中的速度、轨迹、面积、油耗等各项数据,实时显示作业类型、位置、作业状态、机具参数,并能够随机抓拍作业图像,实现对“耕、种、管、收”全环节的实时监管。2022年监测面积约为50万亩。

(三)以数据化应用,优化耕作方式。依托农机监测管理系统,以智能农机为载体,全方位采集土壤数据,记录作物生长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相关投入信息,以地块为单位建立黑土地动态数据库,在传统农机调度经验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形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保护性耕作指挥方案。

四、有关典型经验

(一)集聚政策优势,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策撬动作用,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抓住“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机遇,将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利用、轮作补贴等优先向万亩攻关试验区倾斜,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坚持将农产品质量追溯作为提升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充分做好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数据监测,打造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链条,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高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聚焦创新驱动,夯实人才支撑体系。依托“智库”“外脑”等力量,深化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集聚顶尖科研力量和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升级,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