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上海

上海市奉贤区:“村居数字基座”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

2023-09-07    来源:上海市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上海市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部,辖区内各村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组成结构多样,基层工作繁杂、治理难度大。同时,基层数据更新慢,“部门本位、村居兜底、部门不通、村居复录”现象严重。奉贤区通过打造“村居数字基座”,构建“一网统管”在社区基层应用的统一入口,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赋能工具,并构建鲜活的基层数据池,推动基层工作减负增效。

一、机制突破,打通数据通道,行业数据垂直向下赋能

(一)村居承接条线数据,从“表哥表姐”到“云上交互”。基层数据池包括“一人一档、一房一档、一企(铺)一档、一地一档、一河一档”的“5+X”库,条线数据采集以端口对接为主、村居增项填报为辅。截至目前,试点的50个村居已入库人口结构化数据22万余条、房间结构化数据8万余条,并搭建人、房、地等标签体系254项。

(二)数据采集闭环,从“全面普查”到“精准补点”。“村居数字基座”基于自定义台账功能,自动或半自动完成多种外部业务系统的表单填报,减少各类表单重复填报工作。基于落地数据的颗粒度,各业务条线数据填报内容实现“从逐步少填到尽量不填”,数据更新频度实现“从全面普查到精准摸排”。

(三)与条线数据进行比对,从“无人问津”到“圆心效应”。开发数据比对功能,例如将村居“一人一档”与公安“一标三实”数据库开展数据比对,降低数据差异对比难度,数据治理工作大幅简化。

二、转变思维,打造开放的“数据超市”,村居自由完成“交易”

(一)村居数据不再“等靠要”,实现“自给自足”。“村居数字基座”可导入基层自有台账数据,沉淀自有“人、房、地、企、河”数据到基础数据库。村居工作人员能够自行完成数据池的创建、更新等工作,例如可依托村民身份证号,将村居本地多个人口专题台账里的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或实行串联。


01.jpg


图 1 “村居数字基座”台账管理便捷高效

(二)村居数据不再“唯条线”,实现“自我真实”。基本标签目录下,村居可按需扩展标签信息。同时,依托村级常用标签库,逐步共享条线数据。条、块两套数据遵循“谁使用、谁维护”原则,定期与村居数据进行比对,差异大于一定阈值时及时开展匹配工作。

(三)村居数据不再“无动力”,实现“自家考核”。在各级孪生地图上,村居数据库提供“人、房、地、企、河”数据并上图撒点,结合筛选、统计、分析功能,实现指标分析,决策场景落地,为制定新的村居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各级领导对各条线、村居数据情况实现“屏中有数”,并拟与村居干部绩效晋升挂钩。

三、平台助力,数据支撑,数字赋能基层工作

(一)“六个一键”,将多条“线”织成一张“网”。“一键待办、一键台账、一键登录、一键应用、一键处置、一键资讯”支撑村居工作台,各类条线待办业务自动同步到“村居数字基座”。例如,“一键登录”实现文明办“新时代平台”等31个村居常用系统一键免密登录,减少多平台多账号登录的复杂操作;“一键处置”功能接入网格热线工作平台,可直接查看本村居网格热线案件处置进度详情,为完成六步闭环提供警示。


02.jpg


图 2 “六个一键”将多条“线”织成一张“网”,赋能基层减负

(二)“一个基座”,将多个“数”汇成一个“池”。“村居数字基座”将村居本地台账数据搬到线上,并对接区大数据中心、各部门数据,形成村居专题数据池,保持数据鲜活性,使人、房、地等基层数据更加准确。同时,构建“线上标签筛选+线下摸排核实”的模式,推动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例如筛选功能可支持特殊人员的查询;在疫苗接种中,只需配置“退役军人”和“未接种疫苗”两个标签,便可导出区域内该类人员,并将其列为阶段性工作重点对象。

(三)“两个智能”,将多个“单”变成一个“键”。支持短信群发、智能外呼,例如村居筛选重点帮扶对象后,可一键群发慰问短信;机器人“智能外呼”可了解居民居家、外出情况,确定物资发放途径,让村居工作人员不必再做“话务员”;依托档案留存功能,对村居积累的各种申请许可凭据档案可提供电子版。

四、有关典型经验

(一)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组织体系。将“村居数字基座”升级为全区重点项目之一,区委抓统筹,组建工作专班,原则上各委办、街镇均安排副职以上领导参加,常态化工作人员落实到位。

(二)重视机制突破,创新工作流程。根据村居需求,通过“技术+管理”方式打通基层数据通道,优化完善形成“5+X”村居数据池,实现数据不再“等靠要”、数据不再“唯条线”、数据不再“无动力”。

(三)强化运营管理,打造优秀标杆。建设运营推广团队,在数字化能力培训、系统推广应用、平台技术支撑、数据服务运营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建立管理标准,明确考核机制;定期举行全区、街镇、村居的大比武、大练兵活动,建立比学赶超机制;在全区对先进经验、标杆案例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