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河南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数字赋能打造薯业发展新模式

2023-09-07    来源:河南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全区耕地面积17.74万亩,总人口38.89万人。全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多为山区和丘陵。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条件差等因素,制约淇滨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解决农业发展瓶颈,淇滨区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发展智慧农业,助推红薯产业数字化发展,成功实现“决策—种植—管理—收获—销售”全链条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一、坚持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依托数字化平台,推进红薯产业数字化转型。淇滨区不断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农业互联网企业,建成农业硅谷、5G产业两大数字农业产业园;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完善益农信息社平台,建设鹤壁市电商直播基地;引进京东等涉农头部企业和70余家涉农中小企业,建成河南省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全区智慧农业发展壮大提供农业信息化、农业互联网销售、农业人才培养等服务支撑,促进全区智慧薯业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二)依托数字化分析,指导农业企业精准决策。依托淇滨区农业大数据平台,采集、梳理、发布农产品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分析、市场种植规模等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场需求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决策“种什么对”;根据市场价格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决策“什么时候种”;根据市场规模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决策“种什么品种”。目前,已指导本地合作社先后开发了淀粉型、烧烤型、水果型、茎尖蔬菜型、彩色鲜食型、迷你特色型等十几个优良薯类品种,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为了提高红薯的附加值,引导合作社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手工纯红薯粉条、红薯粉皮等产品,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三)依托数字化管理设施,提升红薯产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清摄像设备、智能大棚设备、智能水肥一体机灌溉设施、“病虫害”预警检测设备、微型气象站等基础设施。一是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大棚设施高清摄像等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管理效能;二是利用“病虫害”预警监测设备,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及时掌握病虫害信息,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亩均节省农药使用25%以上;三是依托微型气象站,及时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土壤墒情信息指导灌溉,利用智能水肥一体机灌溉设施,为农业经营主体一次性解决灌溉、打药问题,亩均节水20%以上。

二、坚持数字化分析管理,提升红薯产业经济效能

(一)依托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薯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数字化农机服务平台,采集周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农机作业人员、农机装备、农机服务事项、农机服务价格等信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机服务参考,解决“谁来服务、谁来服务质量最好、谁的服务价格最优”难题。推广红薯标准化生产模式后,红薯加工品质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加20%左右。

(二)以数字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研发益农信息服务平台等数字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相关农资信息,提升农业生产质效。一是依托益农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经营主体及时提供农资服务信息,确保购进农资质优价廉,每年节省化肥等农资投入30余万元;二是依托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益农信息社服务平台、数字化农业设施,1000亩地可以节省3个劳动力,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为智慧农业发展壮大减负增效。


01.jpg

图 1 薯业数字化育苗温室大棚

(三)以数字化销售提升农产品销售利润。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收集分析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季节的农产品价格行情数据,指导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卖到哪儿最贵”问题;利用益农信息服务平台、鹤壁电商直播平台、区线上年货节平台、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指导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让谁来销售、销售给谁”问题,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运用数字化销售手段提升薯业销售额,2022年1-9月农产品销售额突破9000万元,比2021年增长15%。


02.jpg

图 2 鹤壁市农产品直播电商共享基地

三、有关典型经验

(一)开展金融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动能。采用“政银担”合作模式,积极邀请银行到本地多家企业考察,让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企业融资1061万元。大力开展金融帮扶小额信贷工作,组织各级帮扶责任人向脱贫户、监测户宣传金融帮扶政策,鼓励农户积极贷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2023年以来累计新增户贷户用190户,贷款总额451万元,新增户获贷率32.99%。

(二)促进研产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对接,到产业园建立试验基地,尽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河南省农科院及鹤壁市农科院与本地合作社联合,开展新型脱毒红薯苗研究,培育了哈密、商薯19、烟薯25、龙九、西瓜红等脱毒红薯品种10余个,年育苗5亿株,实现规模化红薯种植12000余亩。

(三)深化农旅结合,提升品牌知名度。围绕“红薯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核心,融合文化、旅游、农业、教育、体育等领域,在岗坡村打造集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为一体的儿童综合素质培育游乐园区。为当地村镇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间接拉动周围1000多名群众持续收益,并带动当地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扩大销售途径、增加销售额。

(四)举办线上年货节,扩大数字助农影响力。举办农产品出村进城直播大赛暨网上年货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网红助农”的形式,进一步探索“直播+电商+品牌+配送”的农产品出村进城销售模式,持续打响鹤壁农产品知名度。淇滨区连续三年举办线上年货节,有效畅通了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渠道,提升了本地特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带动形成一批鹤壁网红资源库、农产品资源库和农产品电商库,让“直播助农”“数商兴农”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