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广东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建设“数字阳西” 助力乡村振兴

2023-09-07    来源:广东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高标准高规格推进“数字阳西”建设,构建大数据驱动、多主体协同、内生性治理的应用协同大数据平台和系统,实现政府内部管理“深协作”、便民利企服务“强支撑”、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共融合”,带动阳西县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一、“数字渔船”为渔民保驾护航

(一)实行“一船一档案”,实时监测渔船状态。通过建设渔船定位管理系统,建立“一船一档案”的用户数据库,使渔船的监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直观、高效、便捷。全县3646艘渔船实现了“位置可视化、管理网格化、告警AI化、档案电子化、消息平台化、报表自动化、终端智能化、呼叫一键化、家船联动化、操作极简化、报障一键化、销售电商化”。在实时监测渔船状态的过程中,系统一旦发现渔船出现越界捕捞、超时未归、航行超速等违规状态,即可通过AI语音呼叫、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及时通知用户纠正渔船状态。当渔船遇到紧急情况时,渔民可通过安装在船上的“渔民卫士”终端实现一键报警,也可通过手机APP实现一键求援,求援信息将第一时间推送给渔船管理部门,以便及时组织救援。

(二)强化数字赋能,“三无”渔船无处藏身。阳西县统筹资金免费为各类渔船安装定位器,不断加强渔船的信息化管理。目前,阳西县已健全县镇两级渔港港长体系和“港长制”“船长制”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渔船安全监管水平,有效促进渔业生产,强化渔业资源管控。

       二、“智慧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进一步提升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政策宣传解读能力。将各村(社区)线下公开栏的信息同步到“党建为村”平台,让外出务工村民第一时间了解家乡情况,参与家乡建设。同时,通过平台做好乡村振兴政策宣传解读,发布乡村振兴相关信息,让广大村民及时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动态,号召村民关心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二)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亲密度”。群众在“党建为村”平台书记信箱上反映问题,村党组织书记马上就能收到,方便村“两委”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回应。许多原来需要群众亲自到村、到镇了解咨询的问题全部实现线上处理,让矛盾纠纷和误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基层信访案件发生,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截至目前,群众在“党建为村”平台上就村容村貌、农田用水、道路涵洞、社会保险购买等各类问题来信304封,村党组织对这些信件做到了件件有处理、件件有回音,回复率达到100%。

(三)进一步增强工作实效。“党建为村”平台将“两委”风采、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信访维稳等工作高效融合,让党员干部能够及时回应群众所需、所盼、所想,构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点对点、指尖对指尖的沟通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覆盖无空白,让群众看在眼中、乐在心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01.jpg

图 1 阳西县“党建为村”平台打通联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雪亮工程”点亮乡村振兴“智治”之路

通过由电信运营商根据公安部门的规划投入前期资金安装视频设备,由村(社区)付费租用的“以租代建”模式,在全县建设“雪亮工程”视频监控项目。同时参照省市“雪亮工程”技术要求,构建“一总两分”平台,即建设一个“数字阳西”视频监控总平台,县综治和县公安局两个分平台架构,此外,8个镇综治中心、9个派出所及156个村(社区)综治中心设有相应层级的分平台,实现同级综治部门与同级公安部门视频数据互联互通。“雪亮工程”以租代建模式启动以来,采取边建边联的方式,全县已安装5458个前端摄像枪,正常推流至县平台4036路视频,多次为公安部门破案提供有效的证据,全面提升了县域预警预防、打击犯罪、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02.jpg

图 2 阳西县“雪亮工程”织密平安阳西“安全网”

       四、有关典型经验

(一)高位推动,整体谋划。县委书记挂帅,明确“以智促治”的工作思路,及早谋划和推动“数字阳西”建设。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一体化基础底座“粤治慧”平台,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形成对全县整体状态的及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处置,推动公共资源高效配置,实现突发事件高效应对、城市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二)以需求为导向,统一部署开展建设。为使项目快速落地,“数字阳西”以行业主管部门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各部门需求形成工单,由县政数局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立项和招标。

(三)创新理念,以较少的资源撬动项目落地。业务上,着眼基层治理,追求管用好用。建设上,加强数据资源统筹规划,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通过“以租代建”“以补促建”等方式,以较少财政资金撬动项目快速落地。技术上,参照省级建设规范、数据标准、行政规范,以专业技术团队作为支撑,为“数字阳西”落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