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四川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10-16    来源:四川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是都江堰精华灌溉区农业大县,是四川“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区。近年来,大邑县依托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创新构建“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有效解决了劳动生产效率低、投入大等问题。2022年,平台服务全县耕地面积21万亩,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节本增效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

一、筑牢数字底座,优化基础设施配置

(一)加强信息基建,夯实产业基础。全县建设4G基站1989个、5G基站1501个,形成5G、宽带、WIFI均达到1000M速度的“三千兆”网络模式,优先将5G网络向示范镇(街道)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等进行覆盖,持续推进农业物联网全域覆盖。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建设数字农场167个,加快农机数字化改造,实施260台农机线上管理,建成四川省首个“五良”融合无人农场,构建起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image.png


图 1 “五良”融合无人农场小麦机收无人化自动作业

(二)实施数字应用,升级农业园区。聚焦粮油产业智慧化,配套建成数字农业控制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资集配中心、数字农民培训中心等业务场景和运营实体,以数字化技术服务传统农业产业园区。

(三)加大数字推广,助力产品销售。依托“金通工程”和“邑方良品”农创品牌、“农村淘宝”项目,全面带动大邑县十大地标农产品及大邑特色食品、特色鲜果等40余种农产品销售。通过“邑方良品”电商平台的183家商家和京东商城、有赞商城等“西岭绿源”专营店,实现2022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2亿元。

二、聚力示范引领,试点高新农业技术

(一)创建数字农业管理场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生产感知系统,科学设置“耕地识别、作物识别、环境监测、适种分析、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精准生产和价格预测模型”等8大功能,园区内粮油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通过手机远程掌握农作物空间分布、水肥状况、长势与产量及病虫害情况,利用精准作业、精量投入等应用,实现大田粮食生产精准高效,助力农业生产过程化肥农药用量实现“双减”目标,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图 2 大邑智慧农业产业园

(二)创建数字农业运营场景。整合农机作业、农资购买配送、农业生产托管、粮食烘干加工及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创新构建“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数字化农服模式,上线机耕、育秧、植保、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完善粮食生产耕、种、收、产、供、销全流程服务功能,实现园区内粮油生产劳动力用工减少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

(三)创建数字农业金融场景。整合上中下游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农户各环节交易信息,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通全程在线办理种植贷款验证评估业务,搭建数字农业金融平台,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优惠的融资服务。目前,平台已联合多家金融机构为66户农业经营主体放贷2260万元。

(四)创建在线化服务场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线上“农服模式”,由62家硬盘育供秧、植保、烘干等社会服务主体与30多名农技、信息化专家等组建线上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累计指导粮油生产新型经营主体445家,解决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聚焦高效发展,助力农业节本增效

(一)提升现代农业新水平。在平台和APP功能开发上,聚焦“五管”服务,实现农民数字化精准育苗、精量施肥、用药、定制化服务和订单式产品销售,为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数智粮油”应用覆盖大邑县家庭农场(种植户)445户、农民13.6万人、农业服务商62家。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8.6%,应用推广优质粮食品种50余个,产业园区域内年节本增效超1000万元。

(二)拓展节本增收新途径。以家庭农场主能力提升为重点,把数字技术变成家庭农场主手中的“金锄头”,实现农户种粮节本增效。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构建了“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平台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完成硬盘育供秧、植保、烘干等62家社会化服务主体上线,实现1305笔社会化服务交易,交易金额2231万元,累计服务农田面积30.6万余亩。

(三)形成美丽乡村新典范。数字技术与农商文旅体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突破边界,催生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场景新业态。祥和村先后荣获2020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示范农业主题公园、成都市AAA级林盘景区、十大最美川西林盘等荣誉称号。2022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30万人次,销售额5000万元。

四、有关典型经验

(一)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持续发展。为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助农增收,大邑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建设模式,整合资源引导支持平台系统模块升级、功能拓展等后续工作,基本建成了县域数字农业的基础体系。

(二)抓实推广应用,提升市场化程度。创新构建“平台+中心+农场”模式,实现县域农田数字化管控和数字化服务,通过优化提升“吉时雨”手机APP使用功能,开展数字农民培训,让农民用得了、用得好、喜欢用。2022年7月,“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升级为成都市“数智粮油”服务系统,在全市23个区(市)县进行推广。

(三)拓展应用场景,推进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在做好“数智粮油”应用场景建设的同时,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深耕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应用全场景覆盖,让全民享受数字红利,营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建设和成果保护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