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案例展示 > 地方案例 > 贵州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五联五化”应急响应机制深度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2023-09-07    来源:贵州省委网信办    浏览次数:     打印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地处乌蒙高原东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市域总面积2380.5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5个街道、364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彝、苗等18个民族,人口近百万。为切实提高社会综合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黔西市围绕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资源搭建社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成集110、119、120、12315等应急诉求呼叫平台于一体的黔西市110社会联动中心,探索出“五联五化”体制机制,实现各类问题发现及时、研判精准、决策科学、处置高效,群众不出门通过手机就能解决问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三级联手,群众诉求受理阵地化

(一)建市级联动中心。将原综治中心、司法“三中心”、应急管理中心、群众工作中心等多个指挥系统整合建成市110社会联动中心。

(二)建乡镇(街道)级综治中心。建成集视频管理、指挥协调、上下联动、服务群众、矛盾化解于一体的乡级综治中心,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指挥所。

(三)建村级服务窗口。结合村级办公阵地的改扩建,科学规划便民服务大厅,合理布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和视频管理室,建成简单实用、功能齐备的村级综治服务窗口。

二、数据联网,群众诉求收集多元化

(一)大数据“扫”。建立市级社会服务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录入全市人、事、地、情、物等信息,并将数据导入“乌蒙云”系统,整合运用各类视频服务系统以及各类社会视频服务资源,对社会面适时全方位扫描,实现对社会问题早发现、早掌握、早处置。

(二)网格员“巡”。以村为单位,把3至5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个网格,全市共划分网格2011个。整合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等财政供养人员担任网格员,邀请村民小组长、联户长、综治协理员、护寨保洁员等人员担任网格协管员。全市共有网格员2011名,网格协管员12807名。

(三)老百姓“报”。依托视频服务系统,把探头按照就近原则接入老百姓“村村通、户户用”有线电视机顶盒,下载安装一键报警智能系统,老百姓坐在家中就可以实时观看附近社会治安状况,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即可通过一键报警功能向辖区综治中心报警。

三、部门联通,群众诉求派送流程化

(一)统一接报。将119、120、12315等6类应急呼叫电话与微信、微博、手机APP、短信等全部整合到“110联动平台”,统一接报、受理各类群众应急诉求,通过全市视频服务工程以及其他社会视频服务资源,及时锁定事件发生区域,实现群众报警、求助、咨询、投诉“一号通”。

(二)定职明责。出台《黔西市110社会联动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和事件的处置规范,确保在规定时限内联动处理群众诉求。

(三)精准派送。110社会联动服务平台接到诉求后,快速对群众投诉的信息数据进行识别,系统分析梳理后进行分类派发。属于警务类的,快速接转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及一线民警,进入快速接警处警流程;属于其他职能部门或乡镇的,及时推送相应值班人员或一线网格员。

01.jpg

图 1 黔西市相关部门在110社会联动中心集中受理群众诉求

四、处置联动,群众诉求回应高效化

(一)市级协调。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联动事务的多少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值守单位,一级值守单位每日派驻1名科级干部参与24小时值班,根据部门授权和法定职责办理服务群众事项,对值班当日中心派发的指令进行跟踪督办;二级、三级值守单位不派员入驻办公,实行8小时或12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随时保持与市联动中心的联络畅通,接收联动中心工作指令并按要求和时限处置,完成后及时报告。

(二)乡级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街道)分别建立“1+N”领导模式,由党委(党工委)书记任综治中心主任,每周召开1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在市110社会联动中心指挥调度下统筹开展工作。

(三)村级调解。以网格为工作单元,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通过走访巡查、宣传政策、倾听群众诉求等方式,排查网格内产生的问题,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化解矛盾纠纷,对不能及时化解的问题,及时报告乡级综治中心,并配合乡级安排做好有关工作。

02.jpg

图 2 黔西市110社会联动中心大屏展示服务成效

五、考评联贯,群众诉求解决长效化

(一)群众评。推行诉求办结网上评价,定期抽取平台民意测评数据,对部门在受理、处置、反馈、结案等环节分析汇总,将诉求办结情况通过短信告知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群众随时在手机APP上查询诉求办理情况,并作出评价。对乡镇(街道)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省市测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全市排名后十位的,以及本辖区本部门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众性事件因处理不当导致重大影响的,按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通报批评。

(二)强考核。制定社会联动中心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联动部门工作职责,规范群众报警诉求的受理、派发、流转、追踪、结案工作流程,对部门和乡镇进行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优秀、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评价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为群众搞好服务。

(三)追责效。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对在工作中不服从联动中心统一调度,存在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第一次推送给涉事单位主要领导督促办理,第二次推送给分管的副市级领导督促整改,第三次直接推送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督促整改。工作仍然没有效果的,按程序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究失职渎职责任。压紧压实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单位的责任,确保中心推送信息办理快速高效、件件有落实,工作出成效。

六、有关典型经验

(一)整合部门资源,简化服务电话。为解决群众不同需求分门别类拨打不同电话,黔西市将110、119、120、122、12315、12345等应急电话全部整合到110平台,只需拨打110就能得到报警、求助、应急、咨询等各类服务,实现了“一号通”。

(二)共享数据富矿,高效化解险情。搭建黔西市社会服务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录入全市各行业、各领域人、事、地、情、物等信息,将数据导入“乌蒙云”系统,整合运用各类视频服务系统资源,对社会面适时全方位进行排查,实现对社会问题早发现、早掌握、早处置。

       (三)打通部门壁垒,实现联动处置。110社会联动中心在接到群众电话后,经过记录、分析、研判后,按照各部门职能职责,结合各乡镇(街道)划分的网格,通过APP平台跨过层层传达,直接推送信息给相关职能部门和涉及网格员,实现共同处置、联动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