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到,丰收忙。农民丰收,农业基础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始牵挂在心。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调研看到,各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拼出来、干出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耕耘新前景
长江之畔,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横岗社区格外热闹,一场全国农业科技装备成果展在此举行。
自动驾驶收割机、智能水稻抛秧机等多款“硬核”装备格外吸睛。种粮大户姜涛是现代农业装备的“忠实粉丝”。在他承包的1000亩水稻田里,60个传感器深埋其中,水稻的生长状态在数字终端实时可见。姜涛2021年投资建设起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不仅可实时监测作物长势,还能在稻田缺水时一键喷灌、水位超高时自动外排。
“过去种地‘凭经验’,如今‘数据说了算’。”姜涛晃了晃手机,他手机里有四个智慧田管APP,“指尖耕耘”可实现亩均降本约三成。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良种、良技、良法综合配套,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叠加应用,科技创新正耕耘出农业发展崭新前景。
空中俯瞰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地的稻田画。新华社发 涂志勤摄
从60万米高空俯瞰,大片的农田呈深绿、浅绿等颜色不一的方格状。根据农作物光谱特征的不同,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大范围农作物长势监测:深绿代表苗情良好,黄色代表苗情较弱亟待田间管理。这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场景。
“作物生长季每10天开展一次卫星监测,可以大面积准确掌握作物面积、长势等客观数据。”开发这一应用的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茹菲说,未来卫星遥感技术将助力更高效的田管。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仅安徽,就有数字农业工厂105家,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000多个。
科技和装备支撑更加有力,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613万吨,居历史第二高位,在此基础上,全国早稻再获丰收,总产量同比增长0.8%。
乡村新面孔
以徽派建筑马头墙为元素创意设计的丰收节标识,手抱玉米、头顶稻穗麦穗的“和和美美”吉祥物,展现丰收节主题“庆丰收 促和美”的巨幅稻田画……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主场,夏云兴和同伴们的创意设计吸引人们拍照打卡。
丰收是农民的节日,也承载着很多新农人的向往。对于夏云兴而言,丰收是在广袤乡村播下理想、收获改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乡村运营官,是夏云兴的职业。2021年,夏云兴和团队来到芜湖市湾沚区横岗社区,致力于打造和美乡村。他们有的毕业于农业院校,善于经营农场;有的学习建筑设计,擅长乡村规划;还有的从事过品牌运营,致力打造特色乡村……
横岗社区里的乡村运营官团队部分成员。新华社发
彼时的横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以留守老人为主的空心村,缺人才缺产业。
“先有颜值才有价值”,按照乡村运营官们的理念,横岗社区开启了塑造生态颜值、提升绿色价值的改变。推广绿色生态种植、盘活闲置农房建设特色民宿、挖掘村里的非遗文化妙因采茶灯……
负责农场运营的“00后”卢会庭记得,推广生态种植之初,村民对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比较抵触,一个劲摇头:“年轻人瞎折腾!”这让卢会庭这个1米8个头的大小伙急得想哭。
渐渐地,村民们发现,年轻人“折腾”的生态田,产量高品质好,甚至还成了科普基地,吸引许多城里学生前来研学。
如今,横岗社区的农旅融合产业如火如荼。今年以来,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通过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就业约300人,直接增收超210余万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建筑设计师张靓秋,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丰梧村的“荣誉村民”。2022年来到丰梧村,张靓秋利用自身的设计专长助力发展乡村。
“城市更新,乡村也需要更新,既要符合当代生活方式,还得保留古村落之美。”张靓秋说。在她的设计下,丰梧村废弃的水渠变身溪水潺潺间的美景;街巷间露天的活动空间建起了风雨连廊,既方便村民生活,也成为水墨山村的一道别样风景。如今丰梧村成为徽派村落的代表和网红旅游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规划师、乡村运营官、农业经理人、民宿管家等乡村新面孔不断涌现,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上,10位新农人将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奖项,他们中既有土生土长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创业的“田秀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这支新农人队伍,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拥抱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融合新产业
徽州臭鳜鱼、淮南豆腐饺子、无为板鸭、铜陵白姜……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将有300种包括预制菜在内的高端绿色食品开展购销对接。一种土特产,一片大产业,带富一方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
清洗干净的辣椒,色泽红亮、辣香扑鼻,经过不同生产线的筛选、研磨、搅拌……一瓶瓶形态各异、香辣四溢的辣椒酱就诞生了。
地处贵州黔北山区一家名叫贵州省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6个辣椒系列180多个辣椒产品令人大开眼界。金黄的泡椒、鲜红的剁椒、油亮的红油辣椒、粉末状的辣椒面……结合多元口味需求,在食品深加工技术“赋能”下,土特产走入大市场。
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金鸡村,村民查看辣椒烘干情况。新华社发 罗大富摄
这些年,贵州的辣椒还在不断延伸产业链,从美容行业的抗衰产品到彩妆市场的口红产品,再到医疗行业的麻醉产品……乡土资源、地域特色正在集聚成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火辣”新产业。
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玄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临界萃取的花椒精油是其最热销的一款产品。以辣椒、花椒等各类农作物为原料,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延伸的上下游产业链,让原本几元一斤的小花椒身价高涨达数百元一斤,成为带富一方的“小金椒”。
“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如今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出的土特产越来越多:宁夏枸杞、五常大米、安吉白茶、大同黄花、洛川苹果……从“特色产业”到“富民产业”“高端产业”,各地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让土特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富民增收的“金招牌”。(记者刘菁、杨玉华、水金辰、汪军、骆飞、吴箫剑)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