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首白雪歌将塞外风雪化作漫天梨花,千年来引发读者无尽想象,而所有的想象,在什川可以找到“眼见为实”的答案。
什川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地处黄河河谷盆地,是兰州近郊宜居宜游之地。7月10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帮扶团走进什川镇,穿过梨花桥,来到世界第一古梨园,感受梨韵什川的魅力,也感受数字乡村建设在什川焕发生机。
图为什川古梨园内的百年梨树。 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梨花“智慧树” 结出数字文旅融合果
“数据显示,2023年什川镇接待游客中,外地游客占比最大的为陕西省,游客年龄多为80后、90后,出游形式以一日游为主……”
以上数据,来自什川镇建设的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作为什川镇智慧美丽乡村建设及推广试点项目的一个重要集成平台,在甘肃省文旅厅和省委网信办的支持下,该平台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面向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示范村建设公益项目之一。
“项目建设包括一平台、四对象、五应用,即建成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面向旅游管理机构、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及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及当地群众四类对象,实现公共服务、文化保护、成果创新及应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五类应用。”项目经理牛君湘介绍道。
一株梨花形的“智慧树”,显示在服务平台首页正中心,客流分析、游客画像、小程序访问分析等10个细分模块好似一朵朵梨花点缀在梨树上,梨文化俨然已经成为数字平台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印记。而在配套的什川古梨园小程序中,更是将梨文化与游客出游的衣食住行紧密结合,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将当地特色文化、民俗、非遗、数字文物等以科技与艺术的演绎呈现。
什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义勇表示,数字平台的搭建有助于未来更好研判旅游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数字平台的利用方向很多。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人流量展开预约,在高峰期提前发出预警,避免游客乘兴而来却堵在村口。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群体的出行,提前协调农家乐、景区等商户开展差异化服务。”
智慧农业点亮“生产+文旅”双技能
乘坐飞机飞抵兰州上空,透过舷窗可以看到甘肃地形地貌的一角:山脉纵横交错,沟壑相连,尚未看到梨花,满目都是黄土山川。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都能在这里找到。克服自然环境限制,开创新生活新局面,是在农耕文化发展中,甘肃奋斗的一个写照。
因地制宜,什川镇发展精细瓜菜、优质林果、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建成富硒白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000亩,累计建成高架大棚5000座、日光温室600座,什川软儿梨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名单。
进入新时代,建设智慧美丽乡村,数字同样助力农业发展。什川镇绿旺数字乡村示范基地里的70座大棚与5座温室采用智能放风、水肥一体化、智能遮阳、智能保温等先进种植技术,全面掌握植物生长各项指标,实现远程可视化操作。
数字与农业的结合,不仅局限于农产品生产。
寒食花开千树雪,梨花最美是清明。梨园的景观,与梨花花期息息相关。如何在非梨花观赏期,持续保持什川镇旅游吸引力?基于梨园开展的文化体验游是一条路径,基于智慧农业开展的研学体验游给出另一个回答。
图为绿旺数字乡村示范基地正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中国经济网记者梁木摄
“创二代”魏凯婷是绿旺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公军的女儿,还在西安读大三的她参与合作社线上销售推广已经三年。除农产品生产销售与技术推广外,绿旺数字乡村示范基地还开展了参观学习、休闲采摘、体验教学等多种农业新业态。这些让魏凯婷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决定在毕业后回到合作社工作。她告诉记者,目前以研学和采摘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态,已经占到基地营收的近一半,累计举办教学实践活动8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万余人。
持续探索发展路径 实现数字更深更广融合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发挥数字平台的效用赋能什川发展?如何更好建设数字乡村?7月11日,帮扶团队同甘肃省、市、县、镇相关负责同志及企业代表开展座谈。
帮扶团详细了解数字平台目前建设情况与未来规划,了解目前发展中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困难。
数字是技术,也是文化。什川镇最大的软儿梨企业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永波建议,在数字平台上建设什川百年梨园文化展示中心,数字复原梨树古法种植、软儿梨非遗制作等传统文化。让百年古梨树扎根什川土地,百年梨文化在数字平台重焕生机。
数字是科技,也是生活。牛君湘在座谈中介绍,数字平台通过对游客偏好、情绪进行大数据研判,绘制游客画像,从而可以针对性做出服务升级。商家整改、增加防暑降温设施、更新文创商品等,游客出游中感受到的每一点变化,可能都源自数据分析支持。刘义勇表示,未来数字平台接入更多端口,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易红梅对目前数字平台搭建情况表示肯定,并对下一步什川镇数字乡村建设中智慧农业与数字平台利用提出具体建议,例如建立与智慧农业技术配套的制度体系,在软儿梨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中引入标准化体系;在数据信息分析方面,可以拓展信息来源,接入更多端口;要调动当地旅游企业参与积极性、提升企业能力,保证平台内容可以持续输出,维持消费者使用兴趣等。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艳表示,希望发挥好基金会牵线搭桥的中间作用,一方面,将社会募集资金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花出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让数字乡村聚力项目切实助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将这一项目打造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