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国家推进数字乡村试点以来,大数据技术在贵州加快“进村入户”,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动力,不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助力,还为西部地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用“数”养猪,新型种养助农富
2月中旬,春寒料峭,几场雨雪让黔北山区异常湿冷。
贵州余庆县长坪生猪养殖场负责人费如芬的手机App“云上畜牧”不断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他:猪圈里有70余头能繁母猪体温异常偏高。费如芬赶到猪圈查看,看见养殖场里的500余头能繁母猪中,不少母猪的耳标亮起了红灯。
农民在位于贵州省威宁县的贵州江楠育苗中心管理蔬菜苗,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调控(2020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这里,每头猪的耳标24小时采集猪的体温和运动数据,并上传到“云上畜牧”后台。当猪的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运动轨迹长时间保持静止,“云上畜牧”就会主动向养殖户发出预警信息,并点亮耳标上的红灯。
“以前发现猪生病,往往靠观察到厌食、拉稀等症状,但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现在,大数据系统实时采集猪的体温、运动轨迹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这个系统好比‘猪医生’,上批猪预警了200多次,帮我们把生猪存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费如芬说。
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坝区智能化育苗中心大棚,农技人员在调节棚内温度(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有“数”赋能,助力精确种养。贵州铜仁市通过智慧管控“加码”,让田间管护有了数据依据。
今年初,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高丰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装上了智慧农业管控系统。该种植基地负责人蔡芹说:“羊肚菌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生长条件十分敏感,必须保持‘三分阳、七分阴’,需要随时‘呵护’。以前查看湿度,靠观察大棚内壁上的水珠,进行粗略判断。”
现在,通过智慧农业管控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蔡芹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大棚内精确的温度、湿度数据。
在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农技人员在葡萄基地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2021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以‘数’为媒,智慧农业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凭经验种养,变成凭数据种养,让乡村产业未来有‘数’可期。”贵州贵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清说。
大数据点燃了现代农业的“星星之火”,但在当前试点期间,数字技术覆盖的种植面积、养殖牲畜数量的比例较小,技术应用场景少、规模化效应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改变传统种养习惯、应用新技术仍需要时间磨合。
工作人员在贵阳市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智能菇房内查看菌菇生长情况(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有的农民不习惯使用App,嫌麻烦,我们只能不断提醒并培训合作农户使用App进行科学养殖,帮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贵州息烽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县冬说。
当前,推动“大数据+农业”普及,已成为各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在制定畜牧业数字经济项目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数据采集终端与智能耳标体系,进一步普及数字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开发更多应用场景,促进农业降本增效。
传“数”到村,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数据多进村,农民少跑腿。
因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叠加天寒受凉,75岁的贵州息烽县腰寨村村民任永碧近日住进了九庄镇中心卫生院。在管床医生黄佑香带领下,来到该卫生院远程医疗会诊室,接受息烽县中医医院医生江敏的在线诊疗。
在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凉山社区的众果农机社会化服务基地,农民驾驶马铃薯自动播种机在播种(3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黄佑香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她一边聆听病情分析,一边请教自己拿不准的诊断思路。隔着屏幕,江敏一一做出解答。
“通过远程诊疗,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与跑去县城相比,诊断、治疗结果基本一样,但对老百姓而言成本大不一样。”九庄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元明说,从村到县城近40公里,乘坐公共汽车单程车票11元,往返及看病至少需要一整天。
专家团队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与全省34家医联体医院进行“疫情之下,共话抗癌防癌”的讨论(2020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目前,贵州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贵州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突破240万例次。
村中有“数”,除了医疗服务,农民找政府办事也越来越便捷。
在贵州余庆县花山苗族乡花山村,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一张“黔农智慧门牌”,上面有一个带编号的二维码。村民用微信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便可看到集聚了政务服务、生活缴费、基层党建等栏目的页面,点击政务服务即可进入贵州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常用的政府服务事项。
参观者在贵阳市白云区的贵州菌菇博物馆内参观(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有了数字门牌,村民申请低保、就业登记等,都可在手机上操作,不用跑到乡政府或村委会填各种表格。”花山村村民魏廷福说。
大数据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但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弥合长期以来形成的鸿沟。农村大数据技术人才不足,加之有的群众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给农民使用在线公共服务平台造成了困难。
工作人员在贵州菌菇博物馆内使用“智慧菌云平台”查看菌菇资料(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网上办虽可免去跑腿,但证明资料要用手机拍照、上传,有的需要打字填写电子表格,不是特别熟悉智能手机的农村群众,难以独立操作。”武陵山区一名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贵州一方面正在不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推动移动端政务服务办事智能化、便利化;另一方面正在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术培训。
依“数”管村,推进治理精细化
农村垃圾怎么管?水怎么管?大数据进村,促进精细化管理,正在逐步改变管理粗放的农村印象。
贵州余庆县花山苗族乡花山村村民魏廷福展示用手机扫码“黔农智慧门牌”进入到相应的政务服务页面(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记者在“贵州数字乡村”App管理后台上看到,覆盖全省11万多个自然村的12万余个垃圾收集点、5981辆垃圾清运车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当日下午三点,作业车辆3502辆,已清运垃圾10873吨,有部分收集点垃圾存量已经预警。
“预警信息会第一时间传送到县乡有关负责人的手机上,他们接到信息后会尽快清运处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负责人莫志刚说。
垃圾及时处理,农村变更美;水务管理得当,农村则更安全。
贵州省人民医院医生通过“云诊疗”系统在线回答患者提问(2020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息烽县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易发,当地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对全县32座重要水库、7处重要河道实现动态监测和快速预警。覆盖全县的11处自动雨量站、5处自动水位站、7处自动视频监测站,实时采集水文数据,并与气象部门23个监测站点实现信息共享。
2021年夏季,息烽县普降大雨,智慧水务系统监测到当地永靖河水位异常,并发出预警。县水务局立即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到场,及时消除险情。
息烽县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站站长郑智勇说,2014年以来,智慧水务系统共发布山洪预警信息6万余条,成功预警了县域内发生的多次山洪。
患者家属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通过“云诊疗”系统在线提问(2020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可说,“数字乡村”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治理差距,为西部地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闯新路。
大数据助力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数据条块分割、共享率低的瓶颈。“省里几乎每个厅局都有一套大数据系统,要求乡、村采集有关数据,但各部门间的数据几乎不共享,这不利于数据的高效流动和科学使用。”武陵山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
工作人员在贵阳市白云区贵州菌菇博物馆内使用“智慧菌云平台”查看菌菇资料(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应加大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已有分散建立的涉农信息系统,推动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共享开放、有效整合。”张可说。
记者从贵州省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贵州正在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
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网格员吴贤艳(左)与村里的大学女生梁琼英在直播推介加榜梯田风光(2020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州省委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处处长令狐丽丽说,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以大数据助推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大数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