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100亩玉米和150多头牛羊,仅靠两位60岁的老人就可以照看过来,而且不用费多大力气。
今年60岁的吉亚,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嘎查为蒙古语,即汉语行政村)的牧民,他和老伴经营着牧场,原本需要四五个劳动力干的活儿,如今被“智慧养殖”系统所取代,仅仅需要一个人加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操作,并且收入是“手工模式”的好几倍,这得益于当地的数字乡村建设。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倡导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示范项目建设,2022年5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启动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示范村建设公益项目,使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资助建设10个数字乡村示范村,项目资金由蚂蚁、腾讯等企业定向捐赠。昂素嘎查就是数字乡村示范村之一,并且经过一年的建设,颇具成效。
“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示范村建设公益项目”宣传片。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提供
11月9日下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减贫与公益慈善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伟,作为数字乡村示范村项目代表,以《数“联”乡村 智“惠”昂素》为题,分享了昂素嘎查打造数字乡村的故事。
近年来,他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行动者,见证了当地从传统乡村转向数字乡村的发展进程。
要致富,先通网
昂素嘎查所在的昂素镇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昂素镇户均草牧场面积可达1700多亩,地广人稀是最典型的特征。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昂素镇的做法是要致富,先通网。孟克巴雅尔是昂素镇昂素嘎查牧民,家中几代人都以放牧业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孟克巴雅尔遇到了几位外地游客,并招呼他们在家中用餐。游客离开后给他介绍了一批批游客,看到商机的他在当地办起了草原牧家乐接待点。
游客多了,虽然挣了一些钱,但让孟克巴雅尔苦恼的事情接踵而来。由于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人,招待游客忙起来连喂牲口的时间都没有。草原上手机信号不稳定,牧家乐里也没有无线网,这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不久后,当地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通过配置无线WIFI设备,解决了网络和信号问题。孟克巴雅尔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王伟介绍说,近年来,昂素镇全力加大农村牧区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5G基站建设,整村推进光纤宽带入户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智慧农牧业、智能道路监控、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等惠民服务工程建设,实现城镇核心区域Wi-Fi和行政村光纤宽带家庭普及率100%。
走进昂素镇,随处可见矗立在乡间小道的一个个“千里眼”;走进农牧民家里,可以看到连接农牧民的一条条千兆光纤;来到牧区旅游景点,也可以体验覆盖广泛的优质网络……
“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在我镇逐渐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发生‘蜕变’,成功助力我们‘肉羊强镇’变身新时代‘网络小镇’。”王伟说。
因地制宜开发“智慧养殖”系统
昂素镇昂素嘎查智慧养殖户吉亚家的牛棚。受访者供图
网络的问题解决后,摆在昂素镇昂素嘎查数字乡村发展面前的另一大障碍就是信息技术短缺。
过去,农牧户出行,遇到网围栏门需要下车手动打开,待车辆通过后再手动关闭,“这样很费时间,而且容易牛羊跟着一起跑出围栏。”
同时,在冬天给牛羊喂水,很多时候水还没有被牛羊喝到,就已经在水槽里结成了冰,牛羊的喂养问题也遇到困难。
王伟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给予了200万元补贴资金后,昂素镇发动当地的能工巧匠和网络人才,研发出了一套集预警报警、生产管理、专家在线诊断、智能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养殖”系统,而且获得了发明专利。
孟克巴雅尔是最早一批用上“智慧养殖”系统的农牧民。他安装了太阳能供电的牛羊自动饮水系统和全自动智能感应网围栏,自动饮水系统只要有牛羊靠近就会自动续满水,牛羊离开后自动停止出水;智能网围栏能智能感应车辆自动开启,防止牛羊随意出入。由于信息技术短缺导致的车辆出入和牛羊饮水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吉亚和老伴也是“智慧养殖”系统的受益者,作为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现代化养殖示范户,他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牛羊草料喂养、给水、喷淋消毒、棚圈通风加湿和粪便智能清理等远程操作。
“之前每天都要来牧场,现在几天或者十几天来一次。”吉亚说,安装在牧场里的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着几百只牛羊的一举一动,在手机里就可以远程查看并操控牧场设备,完成畜群养殖、圈舍情况远程监控和棚圈环境的自动调节。
吉亚家的智慧羊棚,能通过手机实现草料喂养、给水、喷淋消毒、棚圈通风加湿和粪便智能清理等。受访者供图
吉亚也为家里的草场接入了“草原电子眼”系统,系统依托在草原高处安装的三个太阳能供电的高清摄像头进行拍摄,通过网桥将视频传回家中的设备储存并转送在手机上,在专门的手机APP上就能实时查看牛羊的情况。该系统还能通过手机调整镜头方向、远近,从各个角度查看五公里以内草场上的牛羊,同时还能动态监测草原植被覆盖度、牧草长势和生产力变化情况,以及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
王伟说,自从得到项目支持,牧场数字化设备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了。通过数字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农牧民能够精确获取植被长势、牲畜活动、圈舍环境等情况,从而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精准决策和行动,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到和尝到数字化、智能化的甜头。
同时,昂素镇昂素嘎查还利用数字管理促进生产经营智能化。随着现代化养殖棚圈、网围栏智能自动门、草原电子眼等数字化设备的不断普及,昂素镇智慧农场、数字牧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远程查看牲畜情况、随时监测圈舍环境、动态追踪健康状况和精准预测生长趋势。
继续努力覆盖剩下的三分之二
昂素镇昂素嘎查牧民高和平通过“智慧养殖”系统查看草原上牛羊情况。受访者供图
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在的昂素嘎查,不论是几千亩草原,还是几百只羊几十头牛,都不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即可远程查看操作。
“自动化机械作业不仅让农牧户解放双手,实现畜牧生产实时监测、远程监管,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畜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王伟说。
由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一年来,王伟直观感受到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善。一方面农牧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有的甚至翻了好几倍。同时,劳动效率也有了提升,进而带动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增高。
目前,位于昂素镇的数字乡村示范村昂素嘎查有107户牧民,“智慧养殖”系统覆盖到了30多户。此后的时间里,王伟希望能够继续争取相关项目来改善基础设施,覆盖剩下三分之二的农户,“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就可以普及‘智慧养殖’系统了。”
昂素镇巴彦呼日呼嘎查牧民赛希雅拉图家的品种改良羊。受访者供图
同时,当地自主研发的“智慧养殖”系统也越来越完善,模式可复制,符合大部分北方牧业的需要。他希望未来可以将这套系统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牧民享受到数字乡村带来的改变。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让农牧民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获得更大的收益。
王伟感慨说,互联网为基层群众打开了连接世界、交流信息、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的窗口,数字乡村的建设让老百姓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感知、智能控制和智慧管理,将劳动力从粗放型种植养殖方式中解脱出来,有效提高生产率,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
未来,他认为在中国的农村牧区,数字技术一定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会让我们更快走上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