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振兴乡村网络文化是高质量建设乡村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弥合城乡在文化资源领域的“数字鸿沟”。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并从“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和“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两个方面作出部署。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再次将“乡村网络文化振兴行动”列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行动方向之一,为“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解决供给不足、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网络空间内容生产、复制、发布、运营的规范治理,加快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国家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法规,营造积极健康、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当前,网络文化内容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城镇用户,农村居民获取优质网络文化内容尚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违法和不良信息仍层出不穷。例如,各类低级趣味、“标题党”、“怪力乱神”等不良信息充斥着农村居民的网络空间,各类谣言通过微信群组、“朋友圈”在乡村间传播,以培训名义搞传销、以高利诱惑搞“投资”、以虚假疗效卖保健品等不法侵害时有所闻,甚至在有些地方邪教信息借助互联网侵蚀农村居民的精神空间,严重影响了乡村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筑牢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提升网络优质内容供给,加强对农村地区网络文化内容监管。一是增加优质内容供给,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鼓励各地依托当地乡村特色、风土人情、文化习惯打造符合农村居民文化习惯的优质内容。二是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和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普法教育,借助微信群组、H5等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农村居民对网络立法的了解掌握,推动依法上网成为农村居民的基本共识。四是鼓励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和供给,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进行跨媒介、立体化传播,并为农村民众参与数字文化生产提供必要的培训、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
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抓手,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存续、数字化缺失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互联网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的交流互鉴,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陷入生存困境,部分面临存续危机。例如,乡村文物资源管理混乱,传统村落和乡村传统特色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乡村原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渐趋式微,失去原有文化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被遗忘的尴尬局面。当前,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渗透进展缓慢,数据化存储和优化管理等作用未充分显现。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数字化展示。一是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实施方案,有效保护当地乡村文化资源,展示乡土文化的真正魅力。二是加大乡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开发力度,重点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廊桥亭台、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续乡村文化脉络。三是加大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充分展示当地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互联网+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文化服务保障,是推动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基本支撑,能够加快解决服务弱化、设施效能低下等问题
文化基础设施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国出台政策加大乡村基本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但实施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较低,多地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成为摆设。此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统一标准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如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数字博物馆等。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文化设施和内容数字化改造工程”,重点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网络设施水平的提升优化,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综合网络的建设及覆盖。二是用好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推动乡村公共数字文化站建设,支持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三是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人员,提高当地文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把一些热爱乡村文化事业、具有专业特长、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打造一批专门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管理队伍。
总体来看,《行动计划》针对当前乡村文化特别是乡村网络文化面临的问题、困境和不足,提出了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和建设工程,对“十四五”期间振兴我国乡村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应聚焦“振兴乡村网络文化”这个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作者单位: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