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稳定之本,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驱动乡村治理产生深刻变革,带动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和“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两项重要行动,对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瞄准和聚焦乡村基层党组织“散”、基层综治负担“重”、村民自治手段“少”等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实施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任务。
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散”的难题。党的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行动计划》通过推进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优化升级、丰富党建信息化综合平台功能、加快基层党组织上“云”、综合运用网络平台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网上公开等方式,把基层党建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凝聚乡村基层党员,破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散、党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的困境。
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着力解决基层综治负担“重”的难题。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不足,村级组织运行无序,是阻碍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问题。《行动计划》通过推动逐步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推广运用智能移动调解系统,高质量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应用体系等方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积极增强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智慧化水平,着力解决农民自治手段“少”的难题。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乡村治理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行动计划》通过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督管理平台,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农民自治手段,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
二、坚持重点突破,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能是乡村治理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行动计划》提出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以教育、医疗、社保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发展“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任务。一是通过完善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涵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面向农村学生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面向农村重点群体开发涉农教学资源,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
聚焦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从三个角度展开任务。一是加强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完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二是发展农村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落地应用,构建远程医疗协同体系。三是推动实现医保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健康医疗保障。
聚焦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乡镇、村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及时、有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聚焦农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保障。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数字乡村建设要确保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掉队,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管理,发展“互联网+助残”,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农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充分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聚焦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为了解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慢的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提升农户建档评级和授信覆盖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自动化审批,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服务各类群体的惠民体系
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归根结底要落在群众身上,要紧贴乡村各类群体在运用数字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基本需求,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构建惠民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真正做到既有速度、力度,又有广度、温度。
一是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在推动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推进,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行动计划》提出“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线上服务和线下渠道相结合,倡导各地区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生活需求,保留基本公共服务,并提供传统线下办理渠道和协商议事渠道,为村民提供上门办理、委托代办等现场服务。
二是营造信息无障碍环境,加快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升级。生活中,一些孤寡老年人、残障人士还不太具备利用智能设备线上工作、学习、生活和防疫的数字技能。如何让乡村不同特殊群体都能参与到乡村治理、享受到公共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行动计划》提出“引导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各类应用开展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升级”,破除特殊群体获取和使用信息化服务的障碍,为存在信息化障碍的群体提供保障。
三是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当前,我国现有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既给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展示平台,又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民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在“触网”之后对于数字资源的持续使用意愿和能力。《行动计划》积极倡导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