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使社会各界更好理解《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央网信办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进行研究解读,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数字乡村是传统乡村演化的更高版本,以数字化技术为导向、信息化平台为承载合力推进乡村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的强大助力,也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部署了“智慧绿色乡村打造行动”,明确提出以数字化应用为抓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为“十四五”时期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持问题导向,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农村脏乱差局面彻底得到扭转,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行政村比例超过90%,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监测体系不健全、高效社会监督监管手段缺乏、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与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需补齐短板弱项。“十四五”时期,以数字化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找准方向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顺应乡村全面振兴形势需要,具有重要创新性和支撑作用。
一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监测系统化,有助于提升治理效率。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点多面广,面上形势整体清晰但点上情况把握还不够精准,特别是动态监测机制与信息化手段缺乏、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积累不足,难以提早预判、提前排除隐患,导致一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发现和解决不及时。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监测数字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平台覆盖全面、监控实时、智慧预测等优势,有助于全面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思路和机制,是“十四五”时期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整体效能的重要发力点。
二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智能化,有助于化解治理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重大民心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福祉,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为民办实事的坚定决心,但在具体工作推进实施中,各地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还存在标准执行不一、管理程序不清、服务水平不齐等情况,导致一些地方政策红利没能真正惠及群众,影响着农民生活品质实质性改善。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在线受理、实时督办与效果点评,有助于精准化解决治理服务不到位问题、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时效性,同时舒缓舆情压力,提早将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三是促进农民互动参与路径多元化,有助于共建治理格局。农民是保护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农村人居环境承载农民美好生活希冀,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还是拼搏在外的游子,乡愁乡情都是埋藏心底难以磨灭的深厚情怀,让家乡变得更美更好是共同期盼。但现实中,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群众感受容易被忽略、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创新开通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数字化路径,引导农民通过移动终端APP、小程序等应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参与村庄大事小情决策、合理合法反映自身诉求,有助于农民增强自信、充分激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破除一些地方“政府干、群众看”的僵局,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共建、共管、共享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数字化应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受益主体是广大农民,以人为本推进美丽宜居乡村数字化治理进程是关键,应特别注重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的系统化、精准化、个性化应用优势,坚持高效、公正、科学、实时、便捷数字化应用导向,以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数字化管控体系为目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档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赋能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推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县域为单元对涉及农村公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转处置设施、黑臭水体、规模种养殖场地等相关点位数量、技术模式、运行使用情况、治理进展、权益主体等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全覆盖与大数据联网,突破远程式、动态化、智慧型技术瓶颈,加快数据监测、分析、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完善数字化监测体系布局,结合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策略,重点做好流域小微水体入口、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出水口、规模畜禽养殖废水与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等长期定位在线监测布局,为污染溯源、风险预警、方案制定、惩治违法等行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APP、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用户端和管理端信息互联互通,改善管护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厕所维修、粪污清掏时效性与粪污资源化利用配置精准性。
二是建立完善数字化治理保障体系,赋能长效管护机制持久生效。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长效管护机制为靶标,注重线上线下协调并重,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长效管护机制运行中的保障作用。以县域为单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规程,明确监管与服务内容边界,压实监测评估、运营管理、投诉受理、监管监督等重点任务的实施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营机制,拓宽多元化社会资本投入渠道;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实力雄厚的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与保障,实行市场化运作,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鼓励支持当地农民或市场主体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实用型信息技术人员队伍,提供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便捷利民服务。开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互联网+监督申诉”端口,畅通随手拍、移动终端APP、小程序等问题线索反映渠道,建立问题即时受理与限期反馈在线机制,提高问题解决时效性。逐步将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实施效果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考核指标体系,督促地方强化数字化手段运用能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三是灵活运用数字化宣教引导方式,赋能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注重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APP等信息化手段,运用交互式理念打造线上交流界面,加大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知识等宣传力度,促进信息公示公开透明,将好政策好举措传递到千家万户。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持续开展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应用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基层干部信息化操作素养和参与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的实践能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充分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共治的内生动力,定期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评选活动推举先进人物、宣传先进事迹、推广典型做法;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积分制量化考核村庄环境卫生、社会风气、家庭美德等综合表现;畅通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线上受理渠道保障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责任意识,提高村庄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积极性,自觉履行当家作主的权利义务。(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五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Copyright © 2023
digitalvillage.cn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84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834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支撑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