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家观点

王小兵: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11-25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7期    浏览次数:     打印

  数字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四化”同步,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乡村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深刻认识建设数字乡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乡村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风险与挑战,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耕地资源看,国土“三调”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靠增加面积满足粮食刚性增长需求的潜力十分有限;从水资源看,农业用水占比仍然高达61.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68,十年间仅提高0.052,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从肥药利用率看,2021年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均刚刚超过40%,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相差10个百分点;从农业劳动力看,农村人口比2010年减少1.64亿,农村5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上升到32%,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化解以上风险与挑战的出路在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优质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可及性不够等问题,城乡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医疗、文化等,可以让各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便捷、快速地延伸覆盖到农村,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让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过上数字化生活。

建设数字乡村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例如,善治乡村打造、返贫动态监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江“十年禁渔”、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等重点工作,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用好信息化这个新的抓手,以此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jpg

2022年7月17日,江西吉安,在峡江县马埠镇深圳村,农技员操作植保无人机为水稻进行飞防作业。

数字乡村建设具备坚实基础并实现良好开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互联网加速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大踏步赶上世界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成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规划性指导性文件都把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部署要求,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又陆续出台《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进一步对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作出具体工作安排。此外,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看,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二是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消费互联网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一大亮点。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农村电商已经形成工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近年来,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新型电商不断涌现,农村电商以及农产品电商一直保持较快增速。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265亿元,同比增长9.0%。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支撑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得以明显改善。实践表明,农村电商已成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和领头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应对疫情、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数字农业建设等项目深入实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加速融合,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精准饲喂、环境控制、植保无人机等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已有超过60万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业监测和智能控制终端。2021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12.1万架、年作业面积达10.7亿亩次。数字技术赋能、智能农机武装的智慧农场在安徽芜湖、浙江湖州、北大荒建三江、广东佛山等地落地见效。

四是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从数据资源看,农业监测统计制度逐步健全,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任务基本完成,数据共享平台开通运行,数据采集、共享、交换机制日益完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池初步形成。从数据平台看,国家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农业农村“一张图”建设有序推进。从数据应用看,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生猪全产业链数据,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18大类农产品产量、消费、贸易、价格等短中长期的智能预测,大豆、苹果等8个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有效推进,公共数据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设计育种、精准作业、农田建设管理、农业防灾减灾、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始显现。

五是乡村治理和服务数字化加快普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浙江等地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方式,推动智治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全国各地大力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在线公开。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目前全国“三务”在线公开率超过70%。据调查,中国电信集团   “村村享”平台、腾讯公司“为村”平台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乡村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全覆盖,为农民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6.7万个,累计提供各类服务9.8亿人次。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不断提升,连续7年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超过1.4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注册用户数量超过1200万,日均服务超400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科技知识在线服务社区。

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 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未来10至15年是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信息化历史潮流,加快建设数字乡村,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有力驱动引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央有关新基建的重要部署,抓紧启动建设为政府部门、市场主体提供支撑服务的“三农智慧大脑”,统一构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和服务应用终端,全面提升数据传输、存储、运算、分析能力。此外,要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工程,有计划地推动5G、遥感、北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落地应用。

二是抓数据资源建设。数据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要加快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资源标准体系,以此规范数据采集、共享、利用。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在线采集渠道。按照逻辑互联先行、物理集中跟进的方式,加快破除“数据孤岛”等问题,加强数据共享开放制度机制建设,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三是抓应用场景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以应用为牵引,紧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精准作业、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集成、转化推广。深入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启动建设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等重点领域单品种全过程、各环节的集成应用。

四是抓智能装备建设。农机作业是农业数据采集和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要尽快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问题,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在不同规模、不同主体开展大田作物精准作业、智慧养殖、园艺作物等智能化生产、无人化作业示范。同时,将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装备购置列入农机补贴范围开展试点,以此带动国产化,促进量产,降低使用成本。

五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养一批不同层次的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教育部门在相关高校、职业院校设置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创新课程设计、增加智慧农业相关内容。加强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数字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抢占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中,开设农业数字技术专题,不断夯实各级农业干部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基本功。举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技术专题培训班,深入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加大数字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为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人才支撑,增强运用数字技术的创业创新能力。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